三秦大地,八百里秦川纵横,这里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历史,更有着一群守护大地脉动的"防震尖兵"。当陕西省巨灾防范工程的号角吹响,陕西省各地震监测中心站以"铸牢地震安全屏障,释放基础堡垒效能"为使命,在西安、宝鸡、榆林、安康等地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挑战角力的攻坚战,在秦岭南北勾勒出新时代陕西省防震减灾事业的壮美画卷。
★ 堡垒筑在工地上★
党旗领航下的百日攻坚
2024年深秋,渭水之滨宝鸡,一场秋雨来得格外急骤。陕西省巨灾防范工程项目宝鸡中心站施工现场,塔吊的轰鸣声穿透雨幕。宝鸡中心站党支部书记王党席在工程例会上指着倒计时牌强调:"大家加把劲,确保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作为全省体量最大的地震监测中心站更新项目,宝鸡中心站面临着"三重压力":新建的三层综合业务楼要在120天内完成从地基到封顶,十几处监测台站需在不中断数据采集的前提下完成改造升级,宿舍楼拆除值班人员需要安置。为了项目顺利实施,宝鸡中心站建立党员突击队,采用"党建+项目"工作法,将工程划分为地基攻坚、结构冲刺、设备安装、验收与档案整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立党员责任区,实行"挂图作战、专人跟进"。
中心站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组成24小时轮值的"党员先锋岗"。原宿舍楼拆除后,站上职工面临值班时无房可住的问题。中心站腾出1间办公室改造成临时宿舍,但仍有4名职工需要在办公室加床。在办公区靠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张深蓝色折叠床,这张床的主人是坚守岗位87天的陈驰。"刚开始睡在办公室,晚上能听到窗外钢筋切割的声音,现在听不见声音反倒睡不着了。"他笑着展示办公桌上的简易衣柜,里面整齐叠放着工作服和洗漱用品。
这样的临时宿舍,成为宝鸡中心站最温暖的"战地营房"。深夜11点,业务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值班员梁向东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地震波形,一边给折叠床上休息的同事盖上外套。有次凌晨突降暴雨,因担心工地积水影响施工,几名同事立即冒雨前去清理;女职工史会忍的工作日志上记录着一百多次施工协调记录;他们的努力保障了宝鸡中心站在施工高峰期监测数据连续多月“零异常中断”。
当看到党员突击队队员踩在满是泥浆的地面上搬运备机备件,看到多名职工在办公室里搭起的临时床铺,陕西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晨深受触动:"你们把支部建在工地上,把党旗插在一线,这就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在党员的带动下,施工团队全力推进,综合楼主体结构封顶比原计划提前二十多天。
宝鸡中心站党员突击队在行动
★ 汗水中的"绣花功夫"★
微创新助力精密改造
秦岭以南,安康中心站的改造工程同样如火如荼。与宝鸡不同,这里面临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活——各处监测站点布局分散,远离闹市,数据质量良好。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既要完成标准化改造各项任务,又要确保精密仪器不受施工干扰。
安康标准化改造成果
“改造施工中,不处理好小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工程大进度。” 安康站站长田伟新坚定地说。在观测山洞内墙改造时,他们遇到了最棘手的情况——山洞墙面在重新找平和粉刷后,冷热空气交换使建筑材料吸收大量水分,导致山洞墙面积水,洞内湿度过大,影响仪器精度。站长田伟新提出微创新工作思路,和团队多次模拟抽湿施工场景,通过试验相继否定了除湿机、风扇法,最终制定出利用大功率泵房鼓风机阶段式排风的“船舱法”抽湿方案。抽湿施工那天,他和施工人员用防水布和胶带将山洞分隔成好几段,认真封堵粘结处的缝隙,从洞顶到洞底每一个位置,整整4个小时,汗水浸透的工装上印出了盐花。科学创新的好方法让抽湿效率大幅提高,因湿度过大而耽误的十几天工期被迅速追回。
入夏以来,安康持续高温天气。施工现场的温度计常常突破40℃,金属构件被晒得烫手,站在上面作业如同踩在火炉上。老同志张国华负责协调综合布线施工,为了避开正午高温,他带领施工团队凌晨5点就开始工作。有次在屋顶安装避雷装置时中暑,张国华稍作休息后依然坚持完成了任务。
"地震监测设备是我们的眼睛,必须像呵护孩子一样细心。"站长田伟新说。当最后一块标准化标识牌在夕阳中挂正,整个台站的改造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竣工,最大限度保证了监测数据质量。
汉中标准化改造成果
★ 实现中心站建强目标★
从"功能升级"到"效能释放"
2025年春日,宝鸡地震监测中心站迎来了历史性时刻:当最后一块玻璃幕墙安装完毕,阳光照亮墙面上"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的金色标语。这里曾经是偏僻的台站,如今是三秦大地上的"防震地标"。改造后的宝鸡中心站,不仅拥有国内领先的智能监控中心、标准化数据处理机房,更建成了全省首个标准化水化实验室。在全新的地震科普展厅里——脚下沙盘演示着关中平原的地质构造,实物展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监测仪器,仿佛一部鲜活的地震监测发展史。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帮助地震监测中心站完成了从“基础保障”到“智能枢纽”的跨越。智能监控中心的建成实现辖区内地震数据集中管理与实时分析,值班员可通过可视化系统一键启动应急响应流程,响应时间较改造前大幅缩短。结合标准化改造后的各类监测站点,形成 “点面结合” 的灾害风险防治网络,为地震监测预警业务提供更密集的数据支点。
"各项保障条件的提升,让中心站职工更有归属感;也让各类业务开展更加规范便利。"谈起中心站改造成果,榆林中心站站长贺巍脸上洋溢着笑容。通过标准化、智能化改造,中心站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仪器设备运行环境进一步优化,确保地震监测“前哨阵地”持续稳定运行。
神木标准化改造成果
在西安中心站,改造后的中心站园区已成为秦岭北麓的"科技明珠"。沿山步道串联起工作区和观测区,走入现代化、标准化的观测山洞,每处专业设备旁都设有导览牌,型号、原理、技术指标等信息清晰易读。眼下,西安站观测山洞标准化改造与导览体系,已成为行业可复制的技术方案,为全国地震监测台站观测山洞改造提供了良好范本。改造升级后,中心站能够承接更高水平和精度的科研项目,如关中盆地地壳运动监测等。深耕科研的同时,也兼顾公众科普需求。一批批大中小学生科普团来到这里,看到神秘的地震观测山洞、实时跳动的地震波形时,都很惊喜。“以前大家觉得地震监测很神秘,现在我们把工作场景变成科普课堂,让大家知道我们每天在守护什么。”钟维站长向孩子们演示应急避险演练,身后的监测楼在青山绿树间格外醒目。
这些蜕变的背后,是陕西地震人"内外兼修"的匠心。工程的竣工,不仅实现了监测设备的全面升级,更通过环境优化和文化建设,让中心站成为展示地震行业形象的窗口。如今,西安中心站、安康中心站已成为当地热门的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在今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一位参观的市民在留言簿上写道:"走进这里,才知道地震人不是坐在办公室看图纸的,而是用汗水和智慧浇筑安全防线的守护者。"
初心映使命,步履永不停。一系列的升级举措,以功能升级带动效能释放,让地震监测中心站监测运维保障更加有力,应急响应动作更加迅捷,灾害风险防治更加深入,科普宣传开展更加便利。借助巨灾防范工程,进一步激发了中心站的行业基础堡垒动能,提升科研、科普、应急等多场景效能,为实现中心站建强目标,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