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普 App 产生的科技发展背景
1.1 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为APP的应用提供了基本条件
近年来,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已成为大众社会生活中日渐普及的通讯工具 ,手机的生产技术、使用性能和应用程序等的创新性发展 ,为其应用的快速更新奠定了基础 ,功能性手机正在逐渐地被智能性手机替代。
1.2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长
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影响并改变着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社交、交通、学习、工作等都因为智能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而发生了改变。移动互联网以新的形式改变了人们网络运用的方式。数据显示 ,截至 2014 年 6 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3 亿 ,占总网民数的 83.4% 。App正是在这一科技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智能设备第三方应用程序。
App 的种类和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的领域较多 ,既有学习工作类的 ,也有娱乐游戏类的 ,满足不同智能移动设备用户的多样性需求。App 的使用率也随着智能设备拥有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美国 Gartner Group 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3 年移动 App Store( 应用程序商店 ) 年度下载量约达 1020 亿次 ,较 2012 年的 640 亿次大幅增长 59%,说明 App 正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人们生活世界的重要移动应用程序。
App 工具性作用的突显 ,促使了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对科普类 App 的开发与探索 ,推动了科普 App 在科学传播中作用的发挥 ,开拓公众科学传播与科学学习的新途径。
二、科普 App 的类别及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
科普 App,即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标 ,以提高用户科学兴趣为导向 ,主要针对移动互联网使用者而开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科普 App 主要是为使用者和消费者提供科学类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比较新颖的形式设计和生动的用户体验 ,让使用者在日常生活的智能移动设备应用中加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增加使用者的科学体验 ,提高科学兴趣 ,从而达到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目的。
近年来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用户数量的激增,人们的移动设备使用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App 适应人们对便捷化生活的需求,科普 App 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以更快速、更方便的形式了解科学知识与科学信息应时而生的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由于不同群体对科学学习的诉求有所不同 ,相关机构在开发应用程序时也针对不同背景的用户设计了不同类别的科普App,以满足不同的科学传播目的。
目前,一些科技机构在科普 App 的开发方面走在了科学应用开发的前沿 ,他们所推出的科普 App 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应用类别。从用户群体的不同定位出发,可将科普 App 概括地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面向专业科技人员和科技爱好者的科普 App,即专业性科普 App; 一种是面向普通大众的科普 App,即通俗性科普 App。由于研发渠道不同也可归纳为三种类别 ,第一类是依托科研院所开发的科普App,第二类是依托专业 App 团队开发的科普 App,第三类是依托网络媒介开发的科普 App。
2.1 科研机构开发的科普 App
依托科研机构开发的科普 App,主要由科研院所的科学家或专业科技工作者研发设计 ,他们从各自机构的科技专业背景出发 ,根据科研院所所具有的科技研发优势和科技资源条件开发出具有专业学科特征的科普 App,以此满足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爱好者的科学需求。
国外有很多科研院所都开发出了专业性的科普 App,如 :美国宇航局(NASA)开发的 Meteor Counter App(流星计数器),就是让用户运用这一 App 收集所在地区的流星数据 ,对他们所观察到的流星的时间、数量、经纬度、亮度等进行记录 ,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美国宇航局,方便他们的研究 ,同时达到与科学家的研究互动。
有的大学也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和科研条件开发了相关的科普 App,创立于美国纽约大学的 ProjectNoah(诺亚计划)App 就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这款 App 的目标是力图将自己打造成记录全球所有有机体的研究平台 ,他们在这款应用中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功能 ,一是让使用者将自己发现的新的植物或动物进行记录(包括图片、文字描述),并上传数据与科学家和其他用户分享 ,科学家和其他用户会帮助其鉴定这些新的生物物种 ,以方便使用者更好的了解所处地区的生物环境。另一个功能是 Field Mission,各实验研究室会向 NOAH 提出他们所需要的数据要求 ,NOAH 通过众包的形式让Project NOAH 的用户去收集这些数据 ,并对完成任务者给予App 应用中相应的奖励 ,目前该 App 已经统计了约 663222 的生物观测点[1]。由此可见 ,这类 App 的应用过程是智能终端用户与科学家共同探究科学的过程 ,让科技爱好者与科技工作者以不同的工作角色共同进入到发现科学的研究当中。
类似的科普 App 还有英国伦敦的伦敦动物研究所和蝙蝠信托研究会开发的 iBats App(蝙蝠指标项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史密森学会发起的 Leafsnap App(自动识别树木的物种项目),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和全美奥杜邦学会发起的 eBird App(在线鸟类观察项目)等。这些科普App 的运用,实现了使用群体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互动,在用户面前将科学研究的神秘性与隐晦性揭开,将科学与大众的生活世界紧密的联系起来。
以上这些基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普 App ,开创了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研究的新途径 ,以具有趣味性和引导性的形式推动了公众对于科学的探究,可以说是一个大众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
2.2 App 团队开发的科普 App
一些专业性很强的 App 团队根据不同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受众的不同市场需求 ,开拓出了适合公众科学传播和科技教育的科普类 App,此类 App 的研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团队市场竞争的需求 ,也是拓展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因此 ,App 团队开发的科普 App 主要定位就是满足大众移动网络使用群体对科学学习的需要,已经成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学习者的教育辅助工具。
全球 App 开发团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 Touch AppLtd.(触控应用有限责任公司)的 Biocourseware(百课网)团队 ,他们的目标即是致力于"为网络和移动用户提供更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开发软件......提高教学效率",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触控 App 形式带给用户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验 ,促使公众对于教育展开全新思考。这一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类 App,以精美的 App 模式设计与探索研究性的应用体验 ,受到用户的喜爱 ,让科学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兴趣。Biocourseware(百课网) 团队比较有代表性的科普 App 有 :"认识植物"、"图解细菌"、"化学元素"、"分子量计算器"、"虚拟酵母细胞"、"生物学示意图"、"遗传解码器"等。其中"分子量计算器"App 在 20 多个国家的教育类应用中被苹果 App 商店推荐为"最新和值得一看"的应用。百课网设计的多款科普 App 在传播科学知识、开拓使用者科学视野、提高科学探索兴趣的同时 ,还内置了中英文对照的相关科学专业的词汇表 ,并附有英文释义朗读 ,可以帮助 App 用户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该专业的英语水平。如"图解细菌("BacteriaGuide)App,以大量设计精美的图解和直观易懂的动画 ,以及详尽的细菌学专业词汇解释 ,对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基础细菌遗传学、细菌的基本实验操作、细菌和人类的关系等细菌学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介绍 ,并配有中英文对照加英文真人朗读的细菌学专业词汇表 ,让学习者在探索细菌学知识的同时 ,增强了他们的专业英文学习兴趣 ,有益于提高该专业英文的认知水平。
此外 ,一些大型的信息技术企业也依托自身的专业项目团队开发了科普类的 App,得到了科学应用爱好者的认可 ,如IBM 公司 Smarter Planet 项目的 Research-Almaden(阿尔马登研究中心)就设计了名为 Creek Watch(水资源监测)的科普 App。这款 App 的定位即为 IBM"智慧星球"(SmarterPlanet)的理念 ,并为更好地管理水资源污染而开发,为用户监测管理流经本地区江河水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使用者可运用这款 App 收集其经过本地区的每条江河的预估水量、流动速度、垃圾含量、水质图片等数据,将其发送至 IBM,IBM 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后与美国的水质监管部门进行数据分享,从而帮助这些部门跟踪水污染的情况 ,更好地管理水资源。
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团队开发的科普 App 主要是以科学知识传播与科学生活辅助为目的,是人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新形式 ,通过这类科普App 的应用,可以加强人们对自身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更好理解,帮助人们更好的学习科学、认识科学、运用科学。
2.3 网络媒介类科普 App
网络媒介类科普 App主要涉及依托科学类网站或科学教育类网站所设计的智能终端 App。作为一个具有在短期内能够销售超过百亿美元的产业 ,App 自推出后迅速流行,大多数的科学类刊物、科学传播网站、科学教育课程网站等都设计推出了同名的 App。很多科学杂志在原有纸质期刊和网络期刊的基础上 ,推出了App 版的电子期刊 ,如英文版的 DISCOVERM agazine,e-Science Magazine,Popular Science+,Science Reader 等 ,以及中文版的《环球科学》、《科学大众》、《自然杂志》、《人与自然》等。一些著名的科普类网站也推出了相关的科普 App,如 :被国内青年科学爱好者所喜爱的"科学松鼠会",就设计推出了以其网站为依托的科普 App"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将科学知识与科学理念传播给移动互联网用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科学教育类的网站在原有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设计推出了移动网络科学课程的 App,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各种 MOOCs(大规模网络课程)形式所推出的 App。这类科学教育App的出现,以全新的形式改变了人们学习科学的方式,在各种形式的授课网上"成千上万的学习者选择自己青睐的课程 ,按照自定步调、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并进行同伴互动 ,这些都改变了在线学习的现状"。以著名的 KhanAcademy(可汗学院)为例 ,这一网络教育网站于建立五年后的2012年推出了App版的可汗学院,使得网络学习更加的便捷。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发布形式新颖易懂的物理、化学、数学等科学类和其他类课程的免费授课视频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而言 ,可汗学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并着重培养了学习者的问题探究和交流反思能力,使教与学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可汗学院 App的推出使得这一学习方式更加具有弹性 ,学习者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相关科学课程的学习。
因此 ,依托网络媒介开发的科普 App,是在相对成熟的互联网媒体基础上出现的 ,扩展了各种传播媒介在传授知识、传播理念等方面的渠道 ,开拓了科学教育的新途径 ,改变了科学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 ,带来了科学教育的新理念 ,这既是科普App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带给科学传播的新契机 ,也是科普 App带给科学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新挑战。
三、科普 APP 作为科学传播新途径的前景
在智能移动终端日渐普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是其运行的基本载体 ,各类 App 的高使用率促使了各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出现,科学传播作为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普态度、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方式,其实现途径必然会受到科普 App 应用的影响。在对目前不同类别的科普App科学传播作用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科普 App 已经成为契合社会科技背景的科学传播新途径。
3.1 科普App增强了科学传播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科普App在程序设计上以生动的形式突出了科学传播的吸引力,通过丰富的精美图片、灵活的动画形式、探索性的引导步骤、触控式的学习体验,使科学知识的信息传输不同于科学教材和科学读本,也有别于课堂传授形式。设计成熟的专业性科普App 不仅在外观上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而且在内容上与形式上也能够提高学习者探索的积极性,有助于使科学探究成为学习者的一种学习乐趣,从而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
同时,科普 App 使科学学习成为一个自主性的活动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关类别的科普App为自己所用,从而使其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不同特征的科学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群体特征,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年龄特征、专业背景、知识储备、个人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科普App,在相对轻松而又具娱乐性的过程中增长科学知识、探索科学过程、开阔科学视野,进而提升综合科学素质。
3.2 科普 App 促使了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实现
公众在对一些专业性科普App 的运用中实现了对科学研究或科学实验的参与。由科学研究机构和科学实验室开发的科普App,将科学家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呈现在使用者面前,并让他们在生活中对科学家的研究进行了实际的体验。使用者通过科普App 的引导,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参与到科学证据收集、科学数据记录的过程当中,同时他们的科学研究过程也通过App 的反馈得到科学家的指导,因此而实现了普通学习者与科学家和专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互动。科普 App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搭建起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拉近了普通大众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距离,能够使人们对科学家的工作以及科学要素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与人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身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 ,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实现,是科学传播的重要目标,也是科学传播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推动相关科学事业的发展。
3.3 科普App 实现了科学传播的移动化
科普App 是在移动互联网普遍应用的条件下出现并迅速发展的 ,它以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因此人们对于科App 的应用就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高度限制。一部智能设备、一个具备移动互联网的区域、一款科普App,三者即实现了科学传播的移动化。具备条件的各种场所,各个时间段都可成为科学学习的环境。也就是说科普App 的使用 ,降低了科学传播的实体环境限制,让科学学习成为一项灵活而自由的活动。具有学习工具功能的科普 App,还可成为学习者的即时查阅工具,作为随时随地答疑解惑的移动词典。这种移动化的实现 ,提高了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效率。
3.4 科普App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
具有专业学科特征的科普 App 已经成为学校科学教育和校外科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就学校科学教育而言,在很多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已有教师和学生都运用到相关的科普App,作为科学课程查询、科学方法运算、课堂知识补充的有效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移动设备陆续被采用之后,便捷化的科普 App 的应用也会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趋势性工具。这对于校内外的科学教育而言,都将是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点 ,值得新媒体时代科学教育研究的关注。
总之,随着 App 研发的日益成熟,科普App 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新途径,虽然科普 App 科学传播的效果评价仍然难以定论,而且科普 App 也存在应用上的局限性,但是,像其他的科学传播方式一样 ,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将推动科普App 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中发挥更为有效的功能,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应给予科普App 充分的思考与正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