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13时06分14秒,四川绵竹附近发生地震。
9秒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博正式发出一条预警微博,预计"发送本信息时 (13时06分23秒)地震横波还有15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0.0度。"地震发生20秒后,又一条预警微博发出:"发送本信息时(13时06分34秒)地震横波已经到达成都。"
这是国内首次通过微博自动发送地震预警信息。这一事件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及其团队的贡献。
捕获地震信息 9秒发出预警微博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昨日13时06分,在绵竹市、安县、茂县交界(北纬31.7°,东经104.1°)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该区域安置的地震预警台网成功捕获了此次地震信息,并在地震发生9秒后,通过微博发布预警。此次预警信息在震中震后9秒,也通过了计算机网络、手机客户端、专用预警接收服务器、汶川电视台等实现同步发布。
据了解,前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博就发出过预警测试微博。
超200个预警仪 提供技术支撑
"预警的原理并不复杂,而技术的可靠实现过程则难度不小。"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说,"在国家地震局和省地震局的支持帮助下,自2009年以来,我们在汶川大地震余震区布置了超过200个预警仪,每个预警仪平均相隔约15公里,覆盖龙门山断裂带,分布在汶川等超过2万多平方公里的余震区,以及甘孜等非汶川地震余震区。当地震纵波发生时,200个预警仪的数据传到位于成都的预警中心,预警中心再将地震信息发布给终端,发出警报。完成这一切仅需5-7秒。"
据了解,预警试验系统目前已经监测并预警超过500次地震。
预警震级数据 为何相差0.8
"第一条微博信息发布时间比地震横波到达成都时间早11秒,但是震级数据与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权威信息相差0.8。"王暾说。"首报十多秒后,我们又发布了预警第2报,与第1报的震级误差缩小到0.7。从理论上讲,地震预警在震级上客观上存在一定误差区间,我们正在致力于从技术上提升震级数据的精确性,努力把震级误差缩小到0.5以内。"王暾说。
微博与地震横波赛跑 为人争取逃生时间
"地震预警不是预报,它是与地震横波赛跑的系统,为地上的人争取数秒的逃生时间。国外已发布的地震预警不能提供地震对用户所在地的影响,及地震波还有多长时间到达等信息。"王暾表示,通过微博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了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使普通民众又多了一种方式及时获知地震信息。"这既能对民众进行地震科普教育,还能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提供地震预警,及时避险以达到减少伤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