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亨默分析了等负荷分担的纤维束,讨论了破裂的生成及分布、随机移动的编图、临界点附近的立体交叉行为、临界状态下的雪崩式分布及递归动力学(循环动力学)。也分析研究了具有局部负荷再分布特点的纤维束,解析了该束周边最近处的应力衰减,建立了有中等负荷纤维束介质的破裂模型,详细讨论了弹性介质的锚定问题,提出了该模型适合解释中强地震发生的机理。
F· 库恩等人报告了纤维束模型的改进研究,详细分析利用纤维束模型说明强震发生有一定局限性,有必要对模型加以延拓。首先分析纤维束的纤维物质强度处于等级逐渐减小的过渡过程,其原因是纤维模型连续性受到破坏,纤维的宏观构造有变化,出现了纤维的破裂,从而导致负荷分担范围的变化(探讨负荷的转换函数,纤维束整体的宏观强度,束的纤维破裂的微观结构)。对纤维束破裂之中蠕动渐增的讨论,提出了粘弹性纤维束,它的宏观响应,是否明显的微观破坏过程以及蠕变破坏的一般性分类诸问题的分析。库恩对固体块体胶合界面断裂的讨论,提出有可能建立剪应力作用下胶合界面的射线模型,探讨了它的组织行为,有效的模拟技术及微观破裂过程。
在A·汉森关于定标(换算)面的测量论文中,深入讨论了自仿射面和布朗蠕变现象,白噪声,游移,分维面、多分维面,多仿射面以及自仿射面异常的定标等问题。
上述诸概念是建立地震成因模型研究所必须明确的因素。如果缺少这些概念内含的研究资料,势必影响利用断层破裂(应力动力)产生地震的物理解释。
陈英方 陈长林 崔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