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及儿子小张和地震专家王先生相约,就防震减灾话题进行了交谈)
老 张: 我和儿子都很关心地震活动,看了一些科普读物和电教片,学了不少地震知识,但还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希望王先生给讲一讲。
王先生: 学些地震知识非常必要,了解地震知识的人越多,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就越强。你们关心地震活动,学习地震知识,也是对社会防震减灾活动的支持。
老 张: 我认为当前人们对于大地震基本是茫然无奈。也就是说,只要大地震发生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多人员伤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保障民众的人身安全,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小 张: 我国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死了24万多人,相隔32年后的2008年汶川8级大震又死了8万多人,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想,人类要阻止地震的发生做不到,但让地震少死人甚至不死人应该能做到。
王先生: 所说问题很重要,情况也基本如此。大家都知道,目前地震预报不过关,房屋抗震能力有限,引发的次生灾害又多,因此世界各国对于地震灾害大都采取震前多种预防措施和震后紧急救援相结合的综合减灾对策。虽然大地震仍会造成许多人员伤亡,但同比历史地震,已经大大减少。当然,只有实现了地震预报,人类才能从地震被动减灾转变为主动减灾。
老 张: 您讲的可理解为,采取地震综合减灾对策在目前是现实有效的,成效大小和国家或区域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房屋抗震性能好,民众灾害意识强,社会组织化程度高,紧急救援能力强等,同样大小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要比发展中国家小很多,这从世界上有关地震灾害的报道中,可明显看到。
小 张: 我在科普网上看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9.0级大震死亡的1万6千多人基本都是海啸造成的,死于地震的很少,原因是日本近期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不明白的是,既然今天地震预测还不行,那怎么能预警地震呢?
王先生: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预报形成于地震发生之前,预警则形成于地震发生之后。地震预警的实施是基于电磁波每秒30万公里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地震波每秒几公里传播速度的"速度差"。地震时,地震P波(纵波)和S波(横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利用震中附近设置的地震计最先捕捉到的初至P波,快速估算地震参数,由于存在"速度差",可抢在破坏性S波到达震中周围一些地区之前,通过公共电子通讯系统发出地震强度和到达时间的警报信息,使有关机构和民众能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预警盲区"。由于P波从震源传到震中附近的地震计要花费一些时间,快速估算地震参数也要一些时间,这段时间内,S波已经扫过紧靠震中周围的一片地方,当预警信息到达这些地方时,破坏性S波已经到达或过去,人们是来不及反应的。 因此,目前的地震预警既是一种有实效的减灾途径,也还存在"预警盲区"的缺陷。
老 张: 根据王先生所讲,可把地震预警比作战争中的防空警报,起着"地震来了!"的报警作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紧靠震中的"预警盲区"正是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极震区,这又大大限制了地震预警的减灾实效。我认为防震减灾中,目前的地震预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加强城乡房屋和设施的抗震设防。
小 张: 近多年我国发生的大地震中,房屋大量倒塌损坏,但即使在极震区,也有一些房屋损坏轻微,个别的甚至完好无损,原因是房屋建造时进行了抗震设防。我想知道的是建造房屋或设施时,其抗震设防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王先生: 建造抗震性能好的高质量建筑物确实重要,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工作途径。不同地方的地震危险程度不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也应不同。地震专家研究编制了以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的地震危险性区划图,供建设工程确定抗震设防标准使用。例如,西安市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是基本烈度Ⅷ度区,对于一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防标准规定为:"未来50年受到烈度Ⅷ度以上地震破坏的概率是10%"。意思是在西安依此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的房屋,未来50年,如果遭遇地震破坏,90%会是Ⅷ度和Ⅷ度以下,此时房屋不坏,或轻微破坏但可修复。在我国,对于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还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对于广大的农村村民住宅,则采用国家或地方有关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进行抗震设防。
从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的汶川8级、玉树7.1级大震以及今年的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中,人们深切的感到我国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差,广大农居住房基本不设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老 张: 我的理解是,我国地域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危险性差别大,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震灾严重,加强抗震设防工作管理,科学合理地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和精心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就尤为重要。希望我国大震中房屋大量倒塌,人员大量伤亡的状况能尽快改变。
王先生: 我要多说几句的是,除了强烈地面振动外,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次生灾害也将加重地震破坏。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地震死亡的5500人中10%因火灾遇难;1933年四川茂县叠溪7.5级地震,因山体滑塌堵塞岷江,形成多个堰塞湖,地震后45天湖水溃决形成水灾,淹死下游2500余人;2008年汶川8.0级大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分布广、数量大,不仅直接摧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而且毁坏公路、输电设施,严重阻碍了紧急救援工作。因此,加强次生灾害的预防也十分重要。
老 张: 王先生的讲解使我认识到,引发次生灾害,加重地震破坏,是地震灾害的重要特点,一定要充分重视。
小 张: 我家住在西安市内一座高楼中的二十多层,2008年汶川8级地震时,我因病在家躺在床上,忽然房屋摆动起来,刹时,墙上的挂件掉落在地上,桌上的茶杯、物品移了位,书架上排放的书倾倒了,我母亲站不住坐在了客厅地板上,我紧抓床沿以防摔到地上,一种很强的恐惧感,好在很快就过去了。过后,我父亲说他当时正走在大街上,轻微地感到地在动,当周围有人说地震了,才意识到。我知道高层建筑都进行了严格的抗震设防,但为什么地震动在高层和地面有那么大的不同。
王先生: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和工作在高层楼房中的人会越来越多,所提问题很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原因是长周期地震动作用的结果,所谓"长周期地震动"是远处(几百公里以上)浅源大地震的长周期波通过平原或盆地等厚的堆积物地基被增幅(有人说,厚的黄土堆积具有减震作用,这是不正确的!), 作用到固有周期长的建筑物产生共振,形成幅度大、周期长,持续时间久的振动。对于行走在地面上的人,感觉可能不明显,但对于处在高楼层中的人会感觉强烈,放置和悬挂在室内的器物也可能倾翻、掉落,甚至损坏电梯,因此,生活和工作在高层建筑的人,一定要把室内摆放的器物固定好,以防长周期地震动来临时损坏、打伤人,也不能乘电梯向楼外逃。
老 张: 预防长周期地震动确实必要,汶川地震后一段时间,西安很多人都不愿买高层房子,楼价都掉了下来,这也是个灾害经济学问题吧!我和儿子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想请王先生指点。我家住在高层楼房中,若遇地震向外逃是不可能的,只能就近避险。具体做法是大家尽快进入卫生间,双手抱头蹲在墙角处,因为卫生间开间小,而且有金属上下水管道通过,能起到掩挡作用。为此,我们全家已演练了多次,并在卫生间存放了瓶装纯净水、饼干、手电筒和急救药包等。当然,对于其它环境下,为了避险、救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也进行了学習和考虑。
王先生: 我认为你们的考虑和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值得人们学习和参考。原则地说,遇到大震时,人们应迅速从突然降临的惊恐中冷静下来,因地制宜地采取避险措施保护自己,具体怎么做,平时就应学习和演练。在我国,不断增强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是件十分重要的事,应该认真做好。
老 张、小 张: 谢谢王先生!希望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